《浪浪人生》:在情绪拼盘与叙事断裂中失落的现实感

作为今年国庆档唯一的家庭喜剧片,《浪浪人生》改编自蔡崇达的畅销小说《皮囊》。影片讲述了背负债务、归家养病的中年男性黄荣发,在生命末期寻求家庭支持与情感治愈的故事。演员阵容集结了黄渤、殷桃、刘雪华、范丞丞、付航等兼具实力与流量的演员,因此该片在制作阶段就被视为兼具艺术性与商业潜力的作品。然而,影片上映后票房表现远低于预期,观众口碑也呈现两极分化。

《浪浪人生》海报

原著《皮囊》以高中生阿达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通过个体成长与告别的细腻描写,揭示了人性困境与情感张力,触及了城乡二元结构中“小镇做题家”一代人的集体经验与身份焦虑,其现实主义笔触赋予文本强烈的共情力。相较之下,电影《浪浪人生》的改编更像是在原著人物的基础上延伸出的一个新故事。电影不仅对叙事主体与视角进行了根本性置换,还将人物关系与生活语境进行了过度类型化与模糊化处理,从现实书写滑向寓言化重构。影片因此暴露出叙事上的内在矛盾:既想触及社会现实的疼痛,又回避现实的复杂性;既渴望唤起集体共鸣,又惧怕真实带来的不适。正是在这种创作撕扯中,《浪浪人生》呈现了一场典型的“情绪拼盘”,影像层面表现出叙事断裂与情感漂浮。宣传语中的“源于真人真事,引爆真情共鸣”,最终沦为对当下社会流行情绪的商业化挪用与拼贴。

《浪浪人生》的失利并非源于题材或制作的粗糙,而在于其创作核心的怯懦与投机。影片试图以精明的计算来拼贴社会情绪,却不敢直面真实的生命肌理,最终让共鸣悬浮于空中,让改编失落在“浪浪人生”这个标题所象征的、本应深刻却流于浅表的漂泊感之中。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