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日掛中天》编剧韩念锦:“看见是一种善意”

电影《日掛中天》的结尾,曾美云挥刀向吴葆树刺出的刹那,观众的内心无疑都“咯噔”了一下,有些观众甚至惊叫出声。可这一极端之举,却并非编剧韩念锦刻意设置的戏剧爆点,而是她在跟随笔下人物行走一年半后,角色自身选择的必然终点。


韩念锦介绍说,自己的编剧之旅始于放下自我,虔诚地“看见”笔下的每一个生命。对她而言,编剧的首要技巧并非精巧的结构设计,而是如何“立住一个角色”,尊重其在虚拟世界中的真实性。“作为创作者需要尊重自己笔下的角色,尊重角色在虚拟世界的真实性,尊重他们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而不是自己的提线木偶。”

这种“看见”的发生,近乎一种冥想般的沉浸。她描述道:“我只能在最初,从人物的某一刻的心念进入,感觉他/她的情绪、心理,当我能感到她开始同我对话,想让我帮她发声,创作者的自我才能脱离,我才能看见、跟随、聆听角色,乃至最后部分地成为角色本身。”

通过一条由内而外的创作路径,韩念锦选择从角色最细微的内在颤动入手,感受其情感流动的能量,并让这股能量线性地推动故事向前。她形容创作《日掛中天》剧本时,能感觉到有一种“心念流动的能量”,最终在美云刺出那一刀、男女主人公抱头痛哭的瞬间,她自己也感同身受,达到了“同体共悲”的境界。这种深度共情,也使得角色不再是扁平的、了无生气的符号,而是拥有了自主生命意志的复杂个体。

剧本包括导演在现场的提示可能也就这么多了,但张颂文老师给出的呈现令人拍案叫绝。葆树在那一刻没有语言,但有声音,他像一只动物被刺伤时一样,低吼出“啊——啊——”的两声,这两声特别好,吼出了他所有的忿懑不甘、伤痛绝望,代替了语言,甚至超越了语言。包括美云,你知道人在极端难过时是哭不出来的,有的只有干号,辛芷蕾的演绎就是如此,她咧着嘴半天没哭出来,但等哭声响起,就是痛彻心扉的倾泻而出。

他们最后抱在一起,我在剧本里写的是:“没人注意到墙边有一对男女,跪坐在一起,男的抱着女的,女的抱着男的,身体微微颤抖,像是在哭泣,像是正在经历一场难分难舍的别离。”但我得承认在大银幕上,他们演得远比我写得好。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