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西城的烟囱冒着灰白烟雾,黄景瑜饰演的张小满蹬着二八自行车掠过红砖楼,车后座载着关晓彤饰演的严晓丹,车筐里的搪瓷缸随着颠簸叮当作响——《烟花少年》的开篇镜头,瞬间将人拉回90年代的东北厂区。这部聚焦青春与归乡的年代剧,用黄景瑜与关晓彤的细腻演绎,诉说着经济转型浪潮中,一代人对故土的眷恋与成长。

90年代的铁西厂区,藏着最鲜活的青春底色。孤儿张小满在工厂百家饭的滋养下长大,黄景瑜将这份“野劲儿”与“暖意”揉进角色:帮邻居修水管时撸起袖子的利落,给严晓丹带烤红薯时的腼腆,面对工厂恶霸时攥紧拳头的倔强,每一个细节都透着“厂区之子”的鲜活。关晓彤饰演的严晓丹则自带“飒气”,扎着高马尾穿梭在车间,帮师傅记录台账时眼神专注,和张小满拌嘴时挑眉的模样,活脱脱那个年代“敢说敢做”的厂花。
两人在雪地里追跑、分享一袋汽水的戏份,满是未被生活打磨的纯粹,让观众直呼“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光”。时代浪潮下的离别,成了青春最涩的注脚。随着工厂改制,铁西城的年轻人开始各奔东西:严晓丹考上南方的外贸学院,临走时将绣着“前程似锦”的手帕塞给张小满;张小满放弃接班机会,跟着工程队远赴深圳淘金。
剧中的离别戏没有撕心裂肺,却在细节处见真情:黄景瑜望着火车远去时,指尖反复摩挲手帕的动作,从期待到失落的眼神转变,将不舍藏得深沉;关晓彤在车窗上画笑脸的镜头,配上站台广播里的《大约在冬季》,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就像剧中台词说的“那时我们以为走得越远越好,却不知道乡愁会追着脚印跑”。
归乡之路,从来布满荆棘与温情。多年后,张小满带着工程经验返乡,想盘活闲置厂房搞农产品加工,却遭遇重重阻碍:老厂长的质疑、村民的保守、资金的短缺,黄景瑜将这份挣扎演得真实可感——深夜在厂房画图时的疲惫,被村民拒绝时的沮丧,接到严晓丹电话时重新亮起的眼神,层次分明。关晓彤饰演的严晓丹此时已是外贸公司骨干,她带着订单回乡助力,两人从青涩少年变成并肩战友:在谈判桌上配合默契,在田间地头调研时互相打气,黄景瑜与关晓彤的对手戏褪去了年少的羞涩,多了成年人的默契,让观众看到“情义从未走远”。
剧中的东北烟火气,是最动人的底色。贾冰饰演的车间主任带着浓重乡音训话,赵淑珍饰演的张奶奶往小满兜里塞糖蒜,工厂食堂飘来的酸菜饺子香,冬夜里暖烘烘的火炕……这些细节精准还原了90年代的东北生活。而当张小满的农产品加工厂终于投产,村民们围着卡车欢呼时,黄景瑜眼中的泪光,关晓彤嘴角的笑意,与厂区重新升起的烟火交融在一起,恰如《青山是故乡》中“根扎在土里,心才能踏实”的写照,道出了归乡的真正意义。
《烟花少年》的动人之处,在于它写透了“离别与归来”的宿命。张小满与严晓丹的故事,是无数90年代年轻人的缩影:他们曾渴望逃离故土,最终却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家园。黄景瑜用硬朗中的柔软,关晓彤用飒爽里的温情,共同演绎出“无论走多远,故乡永远是根”的深意。当铁西城的烟火再次升腾,那些关于青春、离别与归乡的故事,还在继续。这部剧就像一坛陈酿的东北老烧,初尝是青春的清甜,回味是乡愁的醇厚,让每一个在外的游子都想起:总有一片烟火,在等你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