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的电影《朝云暮雨》,是由非虚构文学《穿婚纱的杀人少女》改编的影视作品,由范伟和周冬雨出演两个刚出狱的劳改犯,一个求子,一个求财,开始了一段各怀鬼胎的利益婚姻。这部电影虽然有着精彩的原型故事,但却将极具戏剧张力的杀人犯少女刻画得浅薄无力,还充满了老年劳改犯男主角“单向救赎”式的自我感动,让很多观众无法共情,甚至感到不适。
虽然从票房和口碑来看,《朝云暮雨》算不上成功,但也让更多的观众关注到了这类边缘群体的真实生活,在题材选择上具有社会意义。
无独有偶,近年来随着非虚构文学影视化风潮在中国兴起,越来越多的非虚构平台和写作者在将一个个好故事转化成影视IP。比如去年上映的电影和电视剧《三大队》,就改编自一篇简短的原型故事《请转告局长,三大队任务完成了》。
这些影视化的原型故事大都来自于非虚构内容平台,如《网易.人间》《真实故事计划》等。区别于根据新闻报道改编的故事,很多非虚构写作者都不是职业作家,他们来自于各行各业,有的故事也是道听途说。从他们的观察视角中更能看见普通人身上的传奇故事,听见那些记者也难以采访到的真实细节。
从这些被改编的作品也可以看出,虽然非虚构文学改编具有戏剧性故事和复杂人物的先天优势,也更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尖锐力度,但是如果没有做好改编,只会让观众感觉索然无味甚至大呼荒唐。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怎么让艺术高于生活,而不是停留在生活的表面,是影视创作者们在改编时要思考的问题。
朝云暮雨的“坏”和三大队的“好”
都说真实自有千钧之力,那是因为在真实的事件中,人们能窥见生活的无常与荒诞,感受到其背后丰富的层次和多元的解读空间。但当一个真实事件变成艺术作品时,那繁杂的细节和不同的人物视角犹如重重迷雾,会干扰观众理解创作者的真正意图。
所以创作者需要在这个复杂的真实事件中,找寻到自己最想表达的主题,并清晰地传达给观众。如若不然,电影的魅力很容易大打折扣,甚至不如原型故事简短隽永,难以在大众心中激起共鸣,自然就会导致口碑的分化与票房的疲软。
以《朝云暮雨》和《三大队》为例,这两个故事都改编于非虚构文学,而且都没有采访到关键的原型人物。没有主人公的自白,只有旁观者的描述,这种改编对编剧自主创造人物的挑战很大。
《朝云暮雨》的原型故事讲述的是一个56岁的劳改犯老秦想要娶妻生子,却被刚出狱的24岁女孩常娟骗婚,常娟拿到十八万四千四百的彩礼后消失了。老秦寻妻时才发现这场骗婚背后的真相,原来常娟为父母报仇错杀女孩,为了赎罪才用彩礼钱补上了这笔赔偿款。最后常娟跳楼自杀摔成了半身瘫痪,老秦接手照顾了女孩的余生。电影改编时大致遵循了这个真实故事的走向,但是结尾部分却饱受观众争议,目前电影上映6天,票房仅有1610.7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