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火了,剧中演员于适、阿丽玛带你了解真实的哈萨克族牧民生活

今年3月,《我的阿勒泰》成功入围第7届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单元,并于4月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完成亚洲首映,收获了海内外观众的好评。在北京市广电局的支持下,光明网特别邀请到了《我的阿勒泰》的主演于适和阿丽玛,让我们一起听“巴太”和“托肯”讲述他们的阿勒泰故事。

辽阔的草原,自然的声音,马、牛、羊、骆驼,毡房,拖依,刁羊,牙胶,这些与哈萨克族牧民为伴的日常被近期深受观众喜爱的京产网络剧《我的阿勒泰》带入观众的视野。

该剧是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北京市广电局重点资助项目。今年3月,《我的阿勒泰》成功入围第7届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单元,并于4月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完成亚洲首映,收获了海内外观众的好评。

于适在采访中提到,《我的阿勒泰》像是一面镜子,照进我们向往的生活。阿勒泰,一时间成为治愈的代名词。

于适接受光明网采访

那么对于世代生活在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来说,他们戏外的生活是怎样的?在城市化的冲击下,他们又如何选择?

阿丽玛接受光明网采访

在北京市广电局的支持下,光明网特别邀请到了《我的阿勒泰》的主演于适和阿丽玛,让我们一起听“巴太”和“托肯”讲述他们的阿勒泰故事。

治愈与艰辛并存

说到阿勒泰这片土地,演员阿丽玛在采访中表示,阿勒泰的环境会给人非常美好和治愈的感觉。“第一天前往白哈巴村拍摄时,因为设备还没运送过来,不得不休息一天。但没有人回房间,大家都聚集在院子里,静静欣赏草原美景,聆听自然的声音,感受着阿勒泰的美好。”阿丽玛说。

2019年曾上映过一部电影《远去的牧歌》,这部影片同样聚焦哈萨克族牧民,该片导演阿迪夏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事实上夏牧场那短暂美好的幸福时光,是上苍给予牧民的馈赠和补偿。我们要很诚实地说,在草原上风里雨里地过日子,还真没有那么惬意和浪漫。”

《我的阿勒泰》剧照

“他们有生活的艰辛,放羊很不容易的,风吹日晒的,不要觉得他们好像每天像玩儿一样。”于适谈到牧民生活,坦言他们有他们的艰辛。

哈萨克族,也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游牧是他们传承千年的生活方式。每年由冬牧场转到夏牧场,牧民要穿过戈壁荒漠和山野林间地,绵延千里,途中要扎四五次毡房。

哈萨克族有句谚语:“风雪是宰羊的刀子。”如果遇到暴风雪等恶劣天气,牧民的牛羊会损失惨重,甚至牧民自身也会面临生命危险。在漫长的转场途中,孩子们也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医疗保障。

出生在阿勒泰的哈萨克族演员阿丽玛在采访中谈到,这次回去看到了很多牧区生活的变化,“以前可能游牧生活会更多一些”,牧民就像剧里那样由冬牧场转到夏牧场,来年再循环往复,但是现在“有了一些好的政策给到这些牧民,在需要转场的时候,他们就转到那里去放牧,等到不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回到安居的地方,在这里生活了。”

阿丽玛提到的好政策就包括牧民定居工程。该工程于2001年首先在西藏进行了试点,经过一系列的成功经验积累后,于2008年正式纳入国家规划。这一工程通过建设定居点、开发饲草料基地等方式,让牧民能够相对集中地定居,从而享受到更加便捷的医疗、教育、文化、卫生、通信等配套设施。

“以前我去一些亲戚家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去洗手间和洗澡,因为条件有限,但现在就不担心这个事了。”牧民定居工程实施之后,牧民生活发生的质的变化,是阿丽玛亲眼所见,“他们现在的院子可舒服了,是平房,房间里的设施和我们住的楼房是一样的,热水之类的都有,洗澡也很方便。”

同时,牧民定居工程并没有让牧民完全放弃游牧,老一辈的哈萨克族牧民仍旧在需要的时候去牧场待着,“他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我就是需要到处奔波,我需要游牧。”于适在采访中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