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3》还没上映时,社交媒体上就已经流传着一个段子:一次两次还能说是“误杀”,都第三次了,这明显是“谋杀”吧?这当然只是玩笑话,但调侃中也透露出观众的担忧——本片不会只是对前作成功套路的简单重复吧?
《误杀3》海报
事实证明,这种担忧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本片在艺术层面没有任何创新可言,还是围绕着“父亲/母亲救女儿/儿子”的核心命题,还是主攻下沉市场的情绪价值传播,还是把悬念/反转当作吸引观众的最大法宝。
说它不对,则是因为本片确实没有躺在之前的功劳簿上呼呼大睡,正相反,它的节奏更快了,反转更多了,人物更多了,谜题更复杂了,剧情更简单直接了。整部电影就像一部在高速公路上狂奔的汽车,完全停不下来,根本不想给观众任何喘息的机会。希望在商业上获得丰厚回报的欲望,几乎铺满了整张大银幕。
然而,要我说,电影拍到这种程度,还不如直接拍成微短剧。
肖央 饰 郑炳睿
别看整部电影的时长也接近2小时,但拆成十几二十个两三分钟的短视频,绝对不会有任何违和感。在观影的过程中,我脑海中的画面感都已经呼之欲出:肖央的女儿被绑架了,屋子里大家伙忙得团团转,然后一边的佟丽娅突然邪魅一笑;警察局里人们都在为案情的扑朔迷离而焦头烂额,然后一边的段奕宏突然邪魅一笑;所有人都以为高捷就是幕后黑手和罪魁祸首,正在为悬案告破而弹冠相庆时,一边的刘雅瑟突然邪魅一笑……
刘雅瑟 饰 雅音
反正电影的逻辑就是:你以为是这样,其实是那样;你以为他是好人/坏人,其实正相反;你以为事情已经解决了,其实还没有……这不就是活脱脱的微短剧叙事手法吗?
行文至此,倒能引出一个更值得探讨的问题:微短剧和电影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其实我们并不需要用非常“深奥”的学术理论来阐释这个问题,只要回想那些让我们过目难忘的优秀电影,最深刻的印象一定是其中能体现复杂人性的角色。但在微短剧中,由于篇幅和叙事的特点,完全不需要考虑“塑造人物”这回事——是好人还是坏人,基本都写在脸上。这就是为什么微短剧的表演看上去总是夸张、狗血。
回过头来看《误杀3》,本片中所有人物都可以非常清晰地被划分在正邪对立的两个阵营里。坏是极致的坏,比如肖央扮演的主角已经丧心病狂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好也是极致的好,比如段奕宏、张榕容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和犯罪分子斗争到底。
段奕宏 饰 张景贤
但对比前两部,尤其是《误杀》第一部中陈冲扮演的母亲,我们就不难发现,“误杀”系列的人物扁平化已经越来越严重。同样是“坏”,但陈冲既表演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护和关心,也表现出了在滥用私刑时的凶狠和毒辣。更重要的是,有了充足的铺垫和烘托,才能让观众对这个人物的行动逻辑产生充分的认同,明白这个母亲也有难言的苦衷,忍受着良心的煎熬。而到了第三部,一众反派为什么这么“坏”,到底是什么驱动着他们,始终缺少详细的交代和说明。以至于肖央等人的表演虽然用力,却让人感觉莫名其妙。
再说第二个区别,那就是电影哪怕再“商业”,再“娱乐”,也需要一些明确的精神内核。甄子丹的“叶问”够通俗了吧,但其中也不缺乏对中国传统武学思想的生动阐释,比如要懂得忍让,要懂得谦虚,在国难当头之际要挺身而出等等。
但微短剧则不需要任何“意义”的加持。不管是霸道的总裁,还是复仇的赘婿,他们的一举一动只是为了满足观众的情绪价值,没有也不需要任何对于生活的思考,总之,“爽”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