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映的电影《怒水西流》以20年前未破的连环奸杀案为引,串联当下养猪场兽医于娜的离奇失踪案,试图在时空交错的迷雾中,编织一张人性的罪恶之网。

本片导演冯勇沁显然野心勃勃,宁理、刘敏涛、王迅等实力派演员的加盟,更让人期待一场演技与悬疑的双重盛宴。然而,当影片落幕,观众却可能陷入更深的困惑:一部看似元素齐全的犯罪片,为何最终沦为一场空洞的“氛围游戏”?
形式大于内容的悬疑氛围
《怒水西流》在视听语言上营造了不错的悬疑氛围。江边阴沉的天空、连绵的雨季、芦苇丛中若隐若现的弃尸现场,刘敏涛饰演的闫慧茹在香火缭绕中跪拜的镜头,都成功渲染出一种压抑而诡谲的氛围。这种视觉风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血观音》或《南方车站的聚会》,环境暗示人物内心的扭曲与罪恶的滋生。

然而,即便影片拥有成为佳作的潜力——实力派演员、风格化的影像、社会派悬疑的框架——但这些元素最终未能凝聚成有力的表达。即使氛围是悬疑片的灵魂,但若没有扎实的叙事支撑,终将成为无根之木。
影片的问题恰恰在于符号化的场景堆砌,未能被赋予真正的叙事意义。例如,芦苇丛作为凶案现场反复出现,却仅停留在视觉层面,未与角色动机或案件逻辑形成深层勾连。暴雨中的车祸、闹市中的追逐、深夜养猪场的幽暗灯光,这些本应服务于悬疑节奏的镜头,最终沦为空洞的意象展览。当观众试图从画面中解读隐喻时,却发现导演并未埋下足够的线索,徒留故弄玄虚的遗憾。
《怒水西流》本可通过兽医失踪案与连环奸杀案的前后交织,探讨社会压迫、犯罪心理、家庭畸变等一系列议题,但影片却选择了一条最轻省的路——用悬疑的外衣包裹空洞的内核。当观众期待一场关于罪恶根源的思辨时,得到的却是一地零碎的叙事残片。
悬疑的本质不是让观众“猜不到”,而是让他们“愿意相信”。当逻辑的漏洞吞噬了观众的信任,再精致的画面也终将沉入遗忘的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