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课本,三元里抗英的故事或许只是寥寥数笔,但1841年那个夏天,在广州城北这片土地上,却真实上演过一场荡气回肠的平民史诗。当士绅、菜农、武馆教头们拿起锄头鱼叉,面对英军的洋枪洋炮,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的铮铮誓言。如今,青年导演王一诺带着摄影机重返三元古庙,用光影为这段尘封的记忆注入新的生命。电影《英雄三元里》将于11月28日全国上映,王一诺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坦言:"不能让这段历史被遗忘,真诚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记住,民族的不屈风骨,在这些平凡先辈们的身上得到最热血的展现。"

拍摄该片是冥冥中的使命
电影《英雄三元里》由王一诺身兼总制片人、编剧及导演,汇聚了严屹宽、刘秋实等演员阵容,再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那段波澜壮阔的平民史诗。影片讲述了士绅何玉成、菜农韦绍光、武馆教头刘三义等英雄,召集103乡百姓,以锄头鱼叉为武器,自发抗击英军的故事。
导演王一诺与这段历史的结缘始于2023年。她在广州为前作宣传时,经当地街道办的引荐踏入三元古庙。当听闻何玉成、韦绍光等人曾在此立下“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的誓言时,她深受震撼,尤其当她了解到“三元里的村民几十年来一直希望能够拍摄这段历史,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这让她感到自己似乎有一种“冥冥中的使命”,“如今终于愿望得以实现。”
影片聚焦于一幅“平民英雄群像”。无论是联络四方的萧岗举人何玉成,还是奋起反抗的农民韦绍光、李喜夫妇,其形象均源于真实历史与后人口述,王一诺透露,自己在创作剧本时,通过刘三义因其父辈深受鸦片之害而背负家仇,以韦绍光妻子险遭侮辱为导火索,并最终与具有家国情怀的何玉成相交织,串起了整部影片的主线,编织起士绅、农民、武者等不同阶层的人物群像,使得这场波澜壮阔的人民抗争有了具体而微的情感锚点,“这种源于人民自发守护家园的团结与不屈,恰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底色。”

王一诺对于《英雄三元里》的创作怀着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希望这部凝结所有主创心血的影片能够跨越银幕,在年轻观众心中播下历史的种子,王一诺透露,影片计划主动“走进校园”,通过路演等活动,与青少年面对面交流,让这段抗争史成为生动而深刻的国民记忆课,实现历史精神的代际传承。
《英雄三元里》根植于广东本土,王一诺也希望借此“向全国的观众们去推荐岭南文化,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能让本土观众因熟悉的文化场景而产生深度共情,也能让全国观众透过这一地域性故事,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那一种血性和不屈的觉醒”。
王一诺认为,电影作为“经典的光影影像”,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与深刻的情感冲击力是无可替代的,未来,她希望在以平凡人为主题的道路上持续深耕,聚焦小人物内心的坚韧,去挖掘那些能够传递民族精神的故事,用有价值的创作回应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