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之城》的起势并不奇崛,却要承担另一种风险:剧情并非五步一爽点、十步一反转,故事沿着一段缓坡拾级而上,并不担心观众会不会换台。
时空坐标是慢慢建立起来的:金融城的商业银行,时间线从2016年到2019年左右,主要聚焦在2018年,彼时正逢金融秩序整顿的关键节点;新人进场一路碰壁,老行长在人情与规则的拉扯中被逼到翻车,中坚力量——分行副行长兼支行行长赵辉一出场就面对千头万绪,情节进展和人物关系经纬交织。
但编导并不急着挑破形形色色的活结和死结,也没有草草堆砌几段旁白交代故事背景(这种偷懒的做法在国产剧里实在太常见)。编导更在意的,是营造尽可能真实的银行环境,引导你关注“线”的质地与成色,揣摩线与线究竟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角度交缠起来。
你能感觉到前方有局,低端局高端局都有,但编导并没有为了制造反转而刻意遮蔽叙事关节,或者为了便于理解而省略行业知识,而是慢慢地、浅浅地从平地开始“挖坑”。
就这样,故事发生的场域越来越清晰,“坑”也在不知不觉间越挖越大。
大约在看了六七集之后,我的心里便有了底。尽管这并不是一部非常典型的职场剧(比较一下去年的律政系列剧《无所畏惧》,你就能发现《城中之城》的意图其实溢出了这类作品的框架),但对于环境与专业细节的态度,比照的是职场剧的标准。
这表现在大量银行和公司实景拍摄的镜头,更表现在人物台词里并未稀释“浓度”的行话和术语。
第一集里戴行长为了拯救民营企业的海外股价,不惜违规走“表外”程序批出贷款,却被学生谢致远所在的远舟信托公司算计了一道。远舟先做空再做多,两头吃完以后资金才到账,直接导致戴行长在巨大的市场波动中心理崩盘,连人带车撞进了不归路。
这一系列操作完全通过专业人士的对话交代,并没有为了迁就广大收视人群而降低难度,既不超越人物的身份做常识性解释,也没有过多的抒情性渲染——代价是抬高了进入门槛,却也因此提升了剧中职场环境的质感。
收益在十多集之后渐渐显现:观众的讨论,有相当一部分集中在金融城的细节推敲上。支行营业厅究竟会不会那么气派?行长对于“阳光计划”的贷款审批,到底有没有可能找小柜员加班暗访?
答案见仁见智,但至少,观众或多或少地意识到:职场之“场”的真实性,是这部作品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