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之下》:不要为做对的事而内疚

《不止不休》和《热搜》之后,又一部聚焦新闻领域的电影公映。《白日之下》获得普遍的好评,以16项提名领跑本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豆瓣开分8.2分,是今年少有的豆瓣过8分的院线电影。

《白日之下》海报

电影由尔冬升监制,简君晋执导,姜大卫、余香凝、林保怡主演。影片讲述新闻记者凌晓琪(余香凝 饰)截获一宗有关残疾院舍(看护机构)“彩桥之家”虐待院友的线报,为了查实真相,她伪装成失智老人通伯(姜大卫 饰)的孙女潜入院舍,逐渐揭开白日之下的残酷真相。

晓琪(余香凝 饰)

电影以记者凌晓琪的视角展开叙事,观众最直接共情的是她的感受。而贯彻全片,她最强烈的情绪是“无力感”。

第一层“无力感”,是职业本身带来的。

很显然,一开始选择进入新闻行业的晓琪满怀新闻理想,大抵如新晋的后辈Jess(许月湘 饰)那样,认为记者是监督公共事务、揭露不公、保障公民知情权、守护社会正义的光荣职业。

但作为一个老记者,如今的晓琪已经不大相信这一套了,她有些心灰意冷,看上去有些“老油条”,毫不讳言自己追踪新闻是为了“揾啖食”,“使命感”不能当饭吃,她也对十年后是否还有记者这个行当保持怀疑。

新媒体对于纸媒的冲击是全球性的,在传媒业高度发达的香港,这种冲击只会更为剧烈。广告收入减少、订阅人数下降等原因导致纸媒收入减少,纸媒不得不削减成本,包括减少记者人数、缩减报道范围等,直接影响了记者的工作效果和职业发展。晓琪所在的A1新闻社侦查组(相当于深度调查部),在新一波的预算缩减中,首当其冲。如果晓琪的这一次深度报道不能出彩,整个部门有可能被裁。

A1新闻社侦查组

经济压力是一方面,职业成就感的消弭是另一方面。信息爆炸时代,快速消费新闻成为常态,传统深度报道的重要性依然重要,但在海量信息中很有可能难以引起足够的关注,这令致力于深度调查和严肃新闻报道的晓琪感到挫败。就像她说的,有时辛辛苦苦跟完一个报道,却对现实没什么触动,坏人依然逍遥,这让她感到“麻木”。

不过,这种来自职业的“无力感”,也是晓琪自我解压式的吐槽,她仍然相信新闻。所以,哪怕有种种不如意,她仍然在新闻行业,仍然在侦查组,仍然对白日之下的污垢有本能的愤怒……哪怕辛苦做出的报道读者看了就忘,但晓琪还是认为读者能记住两天都好。

在接到爆料后,晓琪潜入院舍调查。爷爷在养老院自杀的事情让晓琪始终有心结,更加深了她对院舍里这群弱势群体的同理心,比如她不平则鸣,比如她在冬至日赶过来给大家加餐。

在了解到院舍里众人的生存现状后,晓琪感受到第二层次的“无力感”——来自现实的无力感。

电影聚焦的是香港私人院舍在监管不善下产生的惨剧,电影中的案例均改编自香港真实事件。包括2015年的长者遭脱光露天冲凉事件、2016年的院舍涉嫌虐待、长期捆绑事件,2016年的康桥之家前院长涉嫌与智障女非法性交获撤控事件,以及2016年的康桥之家8个月内6名院友离奇死亡事件……在电影中,经由晓琪的目光和镜头,这一幕幕重演。

《白日之下》层层叠叠铺垫了各种层次的“无力感”,但它最终指向的,是那句在新闻界广为流传的话语,“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晓琪的报道,连同《白日之下》这部电影,“未必可以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向世界提出问题”,未必一步到位赢得完美的正义,至少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不久前,电影中原型的那个性侵院长,受到法律的惩罚。

不要为做对的事而内疚,尽管去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