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哆啦A梦剧场版《哆啦A梦:大雄的地球交响乐》于3月1日在日本上映。我在首映日和贴吧上认识的朋友一起去看了,交流中收获良多。
和往年一样,不出意外的话,这应该是中文网络上的第一篇详细影评,内容包含大量剧透和私货,希望保留完整观影体验的朋友请自行判断是否继续阅读。
本作在中国大陆的上映时间应该一如既往是6月1日。
一.“大家一起玩音乐,很快乐吧?”
最终决战之前,哆啦A梦因为体内的“噪音”感染过重,身体机能几乎彻底丧失,瘫倒在了空地的水泥管前。根据本特大师(山寨贝多芬)的说法,“噪音”可以通过音乐消灭,众人决定通过合奏来解决感染。
在紧要关头,因为缺少指挥,众人配合得一塌糊涂,大雄的竖笛又总是跑调,惹得胖虎小夫一顿埋怨,一旁的米卡也念叨着:“音乐在打架呢”。眼看乐队到了解散的边缘,但这时静香沉住气,发挥了打击乐部“副指挥”的职能,迅速切换为简单的响板,带头跟随竖笛的步调打出了新的节奏,作曲人查贝可也用奇迹般的速度修正了谱面,改为更加简单轻松的编曲。
众人通过一曲完美的合奏,把感染哆啦A梦的“噪音”逼出体外消灭,同时终于体会了相互配合的重要性,这也是最后成功演奏“地球交响乐”的关键前提。危机解除后,米卡对查贝可开心地说道:“大家一起玩音乐,很快乐吧?”
相信这是她作为一路SOLO至今的音乐小孩,发自肺腑的感慨。
↑哆啦A梦阳了的桥段,眼睛采用了《云之王国》中脑袋瓦塔期间的画法
孟子与齐宣王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意为“一个人欣赏音乐的快乐不如多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演奏音乐也是同理。每一个玩过音乐的朋友或许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当与别人合奏的时候,两个或者更多声部完美配合起来,相互填补了频响上的缺失,形成完美的和声,那是一种令人汗毛倒竖的体验。
我至今还记得人生中第一次的成功合奏——那时我父亲用吉他铺垫和弦,我用一支复音口琴吹奏《红河谷》的主旋律,随着演奏的进行,我只觉得全身的痒处都被搔到了一般,酸麻的暖流从耳朵涌到大脑和心脏,再流向四肢,令人同时有开怀大笑和泪流满面的冲动。
综合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种满足感源于人类潜意识的弱点:对安定和可预测性的本能依赖。一个人原则上不可能预测另一个个体接下来要做什么,但在共享同一本总谱、同一套和弦进行的情况下,乐队中的一个乐手完全可以预测另一个乐手下一个小节会奏什么音、什么和弦,进而配合其进行自己的演奏。
在音乐之外的场合,人们通常将这种现象称为“默契”或“心灵相通”,而器乐合奏可以简单地让多个独立的个体进入短暂的“心灵相通”状态,共同享受这种可预测性带来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有过乐队经验的观众当然也可以理解一开始为什么胖虎和小夫会对大雄的跑调深恶痛绝:在和弦亟需回到根音解决的时候,下一个小节却冒出了意料外的不和谐音,抑或是根音慢到了弱拍甚至符点上,那会对心理安全造成多么大的冲击?一个乐句停在7音上,就好比扔靴子只扔一只那么可恨。
↑演奏同样的竖笛,大雄偏偏能吹出别人没有的泛音,这不可恶吗?当然可恶
但多声部合奏的优势就在于,良好的配合完全可以掩盖一两个乐器的不足。耳尖的观众或许能听出来,整部电影中大雄的竖笛其实一直都有稳定的跑调,比其他人的音调略高一点点。除了大雄的演奏水平不过关之外,我还想到一个客观的解释:由于巴洛克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竖笛作为典型的独奏乐器,标准形制的定音多为A=442Hz,而其他乐队成员都是标准的A=440Hz,再加上大雄吹出来的的泛音偏高,所以他的竖笛永远不在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