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和防暴队》票房破3亿,中国观众常有一票留给英雄

上映三天,票房突破3亿元,电影《维和防暴队》继续在五一档票房榜上保持领先。

该片取材自中国维和警察的真实维和行动,力图呈现他们不畏艰险深入硝烟弥漫的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的生死时刻。监制刘伟强、导演李达超,以及黄景瑜、王一博、钟楚曦等主演都有或主旋律大片、或动作戏、或军旅题材的拍摄经验。在给出好评的网友看来,片中高燃的打斗、爆破、枪战等“武戏”看得人热血沸腾;穿插在激烈场面间隙的“文戏”时长有限,但恰是这些能凸显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君子和而不同等价值理念的内容,可以比打戏更动人。

随着《维和防暴队》上映,联合国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号、国家移民局官方微信公众号等纷纷发文推介影片,更为原型群体“中国蓝盔”点赞:“从戴上蓝色贝雷帽那一刻起,他们就决心为世界和平远赴万里,勇毅前行、坚守异乡。”现实与大银幕互文的一刻,何尝不是电影市场的一个注脚——中国观众常有一票留给英雄。

新主流电影与观众的共情共鸣共感

《维和防暴队》的北京首映礼上,来自公安部的装备专家、曾两次被联合国授予和平勋章、服役期间10余次赴海外执行维和任务的毛戎峰得到了满场热烈掌声。那天,曾经的维和警察换上20年前穿过的制服,以维和老兵的身份向主创致意,“感谢你们弘扬主旋律,用电影谱写了一篇可歌可泣的维和篇章”。

事实上,中国新主流电影历经过去几年发展已渐成气候,受到学界、业界与观众的认可。在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看来,根植于现实土壤,新主流电影是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结合。“新主流电影的价值观表达已更好地与观众共情共鸣共感,同时在市场上取得了一定反响,这是由于新主流电影在价值观的传达上有所创新,比如重视个体价值与命运,重视个体与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重视表现平凡人的挺身而出等。”

《维和防暴队》中,应联合国请求、受国家派遣,余卫东、杨震、丁慧、周家轩等维和警察远赴异国他乡,深入战火纷飞的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他们是执行任务时智勇双全、冷静无畏的维和警察,却也并非“全能超人”。影片维和小队的几名队员分别塑造了人物前史,有的是生活里缺席的父亲,有的年轻气盛一往无前,他们最终能代表国家执行任务,与其说是天赋异禀,毋宁看成是日复一日负重前行的训练、磨砺,让凡者表现出不凡。正是这些有血有肉、有泪有痛的人的情感特质,让维和警察这一鲜少在大银幕上呈现的群体更为可亲可感。

大片背后的中国情感值得更丰富讲述

人们乐见新主流电影成为市场主流。学者同时提醒,在中国电影工业水平整体提升的背景下,创作者更应重视新主流电影在达成了高概念、商业性之余的情感内核。高燃的大片场面背后,丰沛又深厚的中国文化、中国价值、中国情感值得更为丰富、多元的讲述。

这一层面,《维和防暴队》做出了有益探索。比如两位主角的人物关系,年幼时杨震无法理解父亲为保护余卫东而牺牲,就此对余卫东心生芥蒂,并立志要做一名“更牛的警察”。而当两人并肩作战,杨震亲见队长余卫东事事“向前一步”、时时把自己摆在第一责任人的位置时,年轻人渐渐明白了警察这份职业荣誉的重量与艰辛,而观众会进一步理解何为中国警察的精神传承。

再以维和小队执行任务为例,他们面对的环境,往往瘟疫和炮火肆虐,有组织犯罪和恐怖主义横行。中国维和警察为和平而来,而当地人对这群初来乍到的“外来者”不乏戒备。在语言鸿沟难以跨越的情况下,小队众人如何扭转当地人的态度、获取他们宝贵的信任?如何在严格遵守“最低限度使用武力原则”的前提下,保护平民穿越暴力武装集团的重重火力封锁?影片在激烈的战斗和对抗之外,还努力阐释了中国平等对待他者的交往态度,以及坚定追求和平、友谊的理念。正如参与本片拍摄的外籍演员、来自贝宁共和国的木兰所言,无论是从她的个人见闻抑或拍摄时接触到的点滴,都让她感受到了中国担当、中国人民的大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