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青春没有45°角仰望天空,没有手捧一本郭敬明的小说,在QQ空间里发些矫情的文字呢?青春疼痛文学曾经陪伴90后走过了一整个校园时期,当90后步入社会后,青春疼痛文学更是用影视化的回忆杀,收割了一批又一批的观众。
但时光荏苒,青春会过去,青春疼痛文学的保质期更是有限,无论是近期上映的电影《沙漏》票房遇冷,还是《云边有个小卖部》口碑滑坡,抑或是曾经的青春疼痛文学教父、教母们从“吃老本”到集体转型,都可以看出青春疼痛文学改编已经逐渐从票房神器变成了票房毒药。
青春疼痛文学之所以在市场上失灵,一方面是因为当下的生活紧张忙碌压力大,另一方面是因为新的青春剧形式在不断涌现而出,无论是“青春+喜剧”、“青春+悬疑”还是“青春+科幻”,这些都比单纯的“堕胎、原生家庭创伤、精神疾病”等狗血俗套情节更好看,也更具有内容上的创新意识。
而最重要的是,新时代的价值观与青春疼痛文学的“强说愁”之间产生了不可弥合的裂痕。在这个需要正向情绪的时代里,青春疼痛已经难以触动观众的心弦。轻松痛快的爽剧或是有深度的现实主义题材才是当下市场的主色调。对于曾经风靡一时的青春疼痛文学创作者来说,如果想让那些熟悉的文字在当下焕发新生,就必须敢于打破自己成功的规范,学会与时俱进。
《沙漏》的亮点与败笔
《沙漏》的小说出版于2007年,讲述了一个因母亲去世、患有交替性暴食厌食症的高中女生莫醒醒,在遭遇校园霸凌时遇到另一个女孩米砂,两人的友情治愈了彼此伤痛的青春,小说中不乏三角恋、混混侵犯、兄妹反目、绝症车祸、私生子等狗血情节,现在看来不仅俗套过时,还有股子“为虐而虐”的中二质感。
时隔17年,饶雪漫在改编电影版《沙漏》时,削弱了很多青春疼痛叙事,女导演温婧也将镜头聚焦在两个女孩的友情上,用唯美的画面、轻盈的音乐来刻画出两个女孩如诗般的青春。这部电影没有像原著小说一样,用残酷的笔触去放大莫醒醒的精神疾病,而是用明亮而温暖的MV式摄影语言,营造了一种对青春的回忆杀。
女性友谊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在校园时代朋友是很多人的精神支柱,那些无法与父母分享的痛苦,我们都或多或少在朋友身上找到了理解和支持。这种纯真的友谊,才是电影引发普通观众共鸣的情感纽带。
而本片中莫醒醒和米砂正是从彼此身上找到了一种超越爱情的友情,温暖了彼此的心灵。而她们的友情也有根有基,始于校园霸凌时的见义勇为,深于两人发现彼此的母亲都离世了,这种共同的创伤让她们能互相理解,终于暗恋同一个男孩和两人不匹配的家庭产生的种种误会。那个沙漏见证了她们友情的诞生,也在争吵中彻底破碎,仿佛印证了那种“朋友绝交比分手还痛”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