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梅花奖领衔《1699·桃花扇》,时隔18年再登北京保利剧院

新京报讯(记者刘臻)7月19-20日,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编制,田沁鑫导演,经典昆剧《1699·桃花扇》时隔18年后将再次登台北京保利剧院。7月12日,“《1699·桃花扇》昆曲推广日”发布会与快闪活动,在三联韬奋书店举行,该剧主演单雯、施夏明出席,并与观众共同分享作品背后的故事与创作过程。

《1699·桃花扇》主演单雯、施夏明在昆曲推广日发布会现场。

《1669·桃花扇》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及观众认可度。该剧由江苏青年昆曲名家单雯、施夏明、周鑫、徐思佳等领衔主演。其中女主角李香君的饰演者单雯荣获第二十九届梅花奖榜首,同是梅花奖得主的施夏明已经成为当今国内昆曲小生的代表人物。周鑫、徐思佳等一众“昆四代”演员也成为了全国昆曲界青年一代演员中的佼佼者。

2006年,平均年龄18岁的主演们于北京保利剧院青涩登台。初出茅庐的他们与观众建立起了“昆曲之缘”。对于演员来说,这是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第四代演员担纲主演的第一部大戏;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这是一次新的美学感受,更是他们第一次走进剧场与昆曲的“初遇”。18年后,如今已是江苏省昆剧院院长的施夏明表示,此次《1699·桃花扇》再登北京保利剧院的舞台,自己如同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可以说,《1699·桃花扇》是江苏省昆剧院为了当年刚入团的第四代青年演员量身定做的,以第二代昆曲表演艺术家石小梅、胡锦芳、黄小午、赵坚和中生代艺术家柯军、李鸿良、钱振荣、龚隐雷、单晓明等为代表的老师们,边演边教,带着当时还年轻的“昆四代”排出了他们的第一部大戏,不仅让很多观众与昆曲初遇,更是被称为 “初心之作”。 施夏明表示,18年前创排此剧时,一切只能算是模仿学习的过程,几乎是照葫芦画瓢,老师怎么教,自己就怎么演。“当时我们都还小,不具备创造角色能力。都是老师们先与田沁鑫导演进行深入的沟通,先把动作编排出来,把戏的尺寸拿捏好,再传授给我们,可以说当年的一招一式、一字一腔都在模仿老师们。”

单雯、施夏明与参加《1699·桃花扇》昆曲推广日发布会和快闪活动的观众合影。

时隔18年,《1699·桃花扇》再次回归北京舞台,施夏明坦言,戏还是那个戏,但剧中人已与当年有了很大的不同。“当年我们‘昆四代’刚从戏校毕业进院,平均年龄不过18岁。尤其时年16岁的单雯出演台上16岁的剧中人李香君,更是成为当年该剧的一大看点。虽然岁月已不再是当年的岁月,从扮相上与当年的青春气息也会有所不同,但我相信彼此经过岁月的积淀,当我们再度演绎最初的《1699·桃花扇》的时候,一定会使观众在艺术审美上提升一个层次。”

如今舞台上的《1699·桃花扇》不仅仅是一部青春靓丽的“入迷之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美学与悲剧内涵的史诗大戏。单雯感慨道,逝去的“时光”竟比当年台上的自己还大两岁。当时的自己和戏里李香君的年纪一样,那种青涩与青春不用演就会流露出来,现在更多的是靠技巧。所幸单雯和施夏明合作很多年,越来越默契,一个眼神对方就会配合自己。“如今经过这么多年的舞台沉淀,艺术上的磨炼,经验上的增长,包括声腔,以及表演纯熟之后,一定会比当年16岁时候的自己提高很多。”她表示,“每个阶段都有美好的瞬间,16岁有16岁的美好,而经历18年之后,回到北京这个梦开始的地方,再次看到台下这些陪着我们一起成长的观众,让我觉得非常感动。”

《1699·桃花扇》昆曲推广日发布会结束后快闪活动。

据介绍,田沁鑫导演在创作该剧时,唱念做表及音乐完全尊重昆曲艺术传统程式。在《却奁》《题画》《余韵》等著名折子经典选段的基础上,《1699·桃花扇》依据原著剧情走向,进行筛选删减,去芜存菁,在重点折目中截取戏剧冲突最激烈的部分,抓取人物最具代表性的片段,以大场小场紧密编排组合,通过流畅的舞台节奏,令戏剧张力爆发得更为集中和强烈,也更好地展现出孔尚任“借离合之情诉兴亡之感”的主旨。该剧结构紧凑,具有极强的戏剧张力。田沁鑫导演运用了大量当代“戏剧语言”来诠释中国传统昆曲演绎,即便从未看过昆曲演出的观众也能一秒入迷。

在舞美设计上,《1699·桃花扇》萧丽河老师开创性地融入《南都繁会图》等相关文物元素,以增强历史氛围感,并利用回廊、立柱等进行空间分割,将新颖创意融入大气雍容的古典审美逻辑中,成功地消除了创新与传统间的违和感,整体展现出“南昆风格”细腻委婉、典雅大方、古朴沉静的典型审美特征。这部剧目的美学导向,即使放在18年后的今天来看,依然站在领域的尖端。

据悉,目前《1699·桃花扇》已全网开票。继重归北京保利剧院之后,该剧还将在苏州、广州、昆明、西安进行巡演。

编辑 佟娜

校对 刘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