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好久没有这样热闹的场景了。电影还没开映,影院里就密密麻麻坐满了观众,而且包含了全年龄段。大家说说笑笑,颇有一点看春晚的味道。不得不说,这是“沈马”组合带来的号召力。
《抓娃娃》海报
只是,热度是一回事,口碑又是另一回事。网友们的火力点,对准的主要是本片的“三观”。比如,本片富人装穷的设定,本来就很容易让观众产生不适感;又比如,本片的教育理念也经不起推敲,所谓“接棒人计划”根本就是对孩子天性的摧残。
应该说,大家说得不是没有道理,本片的价值观确实全程都处于十分混乱的状态。我们都很难分辨出,本片到底是要讽刺马成钢和春兰这对富豪夫妻的虚伪,还是在肯定他们对儿子的关爱。
尤其是全片结尾的那个彩蛋,马继业倒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考上了体育大学,但又在长跑比赛中不自觉地捡起了塑料瓶。你都说不清,马成钢对儿子的培养到底算正确还是错误,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估计,本片主创自己也没想明白,只能让沈腾和马丽继续用插科打诨糊弄过去。
沈腾 饰 马成钢
马丽 饰 春兰
但是,“三观”并非《抓娃娃》的致命问题,或者说,所谓的思想性、深刻性,从来就不是开心麻花的特长。遥想当年,让沈腾、马丽等人一举成名的《夏洛特烦恼》,也曾经因为“三观”的争议经受过猛烈的抨击,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十多年来中国喜剧电影的标杆性作品。
一路走来,从《羞羞的铁拳》到《李茶的姑妈》,从《西虹市首富》再到《独行月球》,不管在商业上是否取得成功,这些作品的“三观”都没有太多亮点,无非讲究一个通俗易懂而已。
所以,富人装穷也好,培养孩子也罢,不过是本片主创团队用来承载各种笑料和点子的“热点话题”,并不是他们真想来和广大观众探讨阶层差异,或者教育理念的问题。以此为抓手来批评本片,当然没问题,但又没有切中要害,只是在“虚空打靶”而已。
肖帛辰 饰 少年马继业
那么,本片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还是在剧本环节就出现了偏差,通俗地讲,就是故事没讲完整,以至于无法“自圆其说”。如果对比一下就会发现,本片和《夏洛特烦恼》在剧情转折的设置上是一致的,那就是主人公突然的“醒悟”。夏洛意识到财富和名望并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幸福,而本片中,马成钢的培养计划宣告破产,马继业也发现自己多年来一直生活在虚假的世界里。
但是,接下去的走向就不一致了。夏洛在明白自己的错误后,拼命去挽回,但终告失败,从而引出了该片的终极命题:珍惜身边人的重要性。而《抓娃娃》呢?马继业终于离开了那个虚假的“家”,马成钢却只是嘟囔出一句,“晚上还回不回来吃饭了”。此句一出,全场爆笑,但紧接着就是片尾字幕,这也意味着,本片其实根本就没有完成“起承转合”中的“合”。
广大观众并不指望从开心麻花的喜剧电影里得到多少“教育意义”“思想启迪”,因此“三观”问题从来就不是关键。或者说,这些年开心麻花电影的“三观”屡屡出现偏差,还是因为创作者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完善叙事的逻辑,只能用各种段子来“填坑”。
《抓娃娃》的创意并不差,沈腾、马丽等人也很卖力,但他们再有喜剧天赋,也拯救不了一个有先天缺陷的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