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日记》:我们成长中缺少的“情绪课”

拿下香港金像奖最佳新晋导演的《年少日记》是近期较受关注的一部剧情长片,无声克制的风格让它很难像近年上映的其他反映社会热点的电影一样,通过众多共鸣的台词在网络上引发更广泛的传播,但片中那个年少无助,最终走向天台、留下遗憾的哥哥,及其所在的环境,仍然成功地传递了某种群体共鸣。

影片议题极度敏感,涉及学生轻生和自残等问题,导演卓亦谦在分享时表示:“我会写这个电影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有一个朋友也是选择轻生的。那之后,我都会看很多的新闻,因为会害怕会不会有一天,另外一个认识的人的名字出现在新闻上面。新闻报道看得越多,我越知道离不开几个核心的问题,比如说家庭问题、学业跟工作的压力,其实来来去去都是这几个原因。”“在香港生活节奏很快,人们往往很少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我真的觉得很可惜,因为好像大家都忘了陪伴是多么重要。”导演卓亦谦说。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全社会关注成功和物质远超过关注爱、自我感受和创造性的价值,而事实上,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让我们成为人并且活得健康。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北京大学王一方教授的生命健康通识课程《生命的真相:王一方的北大医学人文课》。上一堂关于“情绪”的课,一同认识悲伤、焦虑、恐惧与愤怒,学会好好表达,寻找“悟”的通道。

《年少日记》(2023)

在今天的都市生活圈里情绪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情绪会波动,也会出现各种危机,比如抑郁、焦虑、恐惧,以及人们常说的“社恐”都是情绪问题。

焦虑可以细分,当与年轻人的生态对照起来的话,既有职场焦虑,也有情感焦虑,除此之外,我们今天还有健康焦虑。这种焦虑其实跟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很大的关系。其实很多年轻朋友都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人,改革开放这45年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社会进步。我们可能没有体会到,我们从自行车到汽车,我们从黑白电视机到彩色电视机,从平房到楼房,这个转换转得非常快,当然我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是改革的红利。

但是改革的红利也带来一个新的东西,就是我们今天的人际关系的改变。过去住四合院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当你出现忧虑的时候,隔壁的邻居马上就会来跟你聊。但是现在住高楼,家中死了人可能都没人知道,我们把这个问题叫做“都市孤独症”。我们今天的这种孤独,是由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生活造成的。所以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财富的红利,但是同时给我们带来了现代生活的一种折磨,或者一种拷打,我们怎么去面对它,其实我们是没有太多的准备的。

《年少日记》(2023)

《双城记》里讲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今天我们怎么面对这个世界的问题。怎样去驾驭自己的情绪,怎样去面对这个社会的丑陋和苦难,就有一种人生哲学的平衡术在里面。我们既不能麻木,同时也不能过分地敏感,包括我们自己的生老病死,我们自己的健康忧虑。

我们讲生死哲学讲豁达,其实我们今天讲情绪问题也讲豁达,豁达是应对所有问题的一个良药。豁,豁然开朗,达,达观。就是你的人生过程当中有激越的一面,有光明的一面,有向上的一面。但是与此同时人生也有它灰暗的、下沉的、沉沦的一面,所以苏轼诗中说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其实是一种豁达。

《年少日记》(2023)

当然,豁达的背后有两个佛教的词,一个叫解放,解放这个词我们今天把它已经变成一个公共语言了,把它世俗化了,比如解放某个地方。但其实解放在佛教里面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它可以分开来讲,解开、放下。

我们今天为什么会焦虑,为什么会紧张,为什么会恐惧,就是我们很多东西没有解开。你爱一个人不敢说,虽然你有恐惧,但你不愿意面对说了以后的那种被拒绝的状态,或者是接纳以后你都没做好准备。而放下就是我们讲人生有各种可能性,明天可能升职,明天可能离职,明天可能有天使基金眷顾你,给你投资,让你实现你的创业理想。也可能人人都背弃你,甚至已经借钱给你的,现在跟你讨债。人生中既有走麦城,也有过五关斩六将,那么怎么解,怎么去放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