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网络上有这样一种风气,只要是拍过的影视剧要再拍一遍,一定会被大家唱衰,就连之前被怒喷的那一版,也会在比较下被“看顺眼”。今年暑期档电影出了许多这样子的案例,乌尔善的《异人之下》是如此,胡玫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还是如此。
四大名著的影视化一直是被唱衰的重灾区,一个是小说本身名气太大、地位太高,另一个是早在上个世纪就有了很成功的翻拍,珠玉在前,太难超越。这不,《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在上映之前就被网友们冷嘲热讽得厉害,从头到脚被贬得一无是处。
因为这些未知全貌而予以置评的人,那些有点想看的潜在观众,也很可能因为大家都说肯定难看,而打消前往影院的想法,所以从目前来看,这部筹备了六年的电影票房是很不乐观的。可进了影院就会知道,这电影根本不符合大家对名著翻拍的刻板印象。
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有一百二十回,特别长,如何浓缩在一部电影之内,是很考验编剧导演讲故事的能力的。看了这部电影的就知道,原著里有的很多名场面电影都涵盖了,比如宝玉摔玉、太虚幻境、元春回府探亲、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等等。
而且这些剧情的衔接并没有因为其他故事的删减而变得生硬,整部电影是非常流畅的。电影里做得很好的一方面是叙事方式的巧妙运用。《红楼梦》小说以及之前对它的影视化,大多用的还是顺叙,但是电影很聪明,用了不少插叙来丰富电影情节。
小说里宝黛第一次相见是放在故事的很前面的,可能很多想要读原著可是又读不下去的读者,会把“这个妹妹我好像见过”反复看很多遍。但是在电影中,林黛玉一出场就是父亲病逝,这个时候她已经和宝玉交好,已经很久没有回到贾府了,所以这个经典情节迟迟未出现。
看到后面会发现,电影把这个情节放在了宝玉对黛玉的回忆之中,出现了两次,每次都是用来表现宝玉对黛玉的情感的,虽然时间不长并没有详演,但是效果还是非常动人的。这种有效插叙会让电影的节奏更加波澜起伏,也能够丰富电影的内容。
说到这个初次见面的回忆,就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一些质感了。这个回忆如此能够动人心弦,也和镜头语言相关,电影中是怎么处理的呢?黛玉站在光影里,由模糊变得清晰,如梦似幻,真把“红楼梦”给表现出来了,非常有美感。
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美,一种中式古典美,一种梦幻般的美。黛玉葬花那儿,大片桃花林绵延着漫散开来,桃花花瓣如丝丝细雨掉落,俨然成了一幅粉色的画卷,而黛玉扛着锄与对花朵和自己人生的怜惜,站在其中,简直是这画的点睛之笔。加上绝佳的配乐,一场视听盛宴呐……
这电影的美学是没得说的,非说有什么不足,那网友这点可能是说对了——演员。2018年,男主边程才14岁,女主张淼怡刚20岁,宝钗的饰演者才17岁。男主虽然是童星出身之前有过不少演戏的经验了,但无论怎么说,14岁的年龄还是小,演得确实不够好,但也不错了。
而张淼怡呢,她可是凭借着这部戏出道的啊,那个时候的她才在上大学呢,甚至没有边程那样的演戏经验,第一部戏显得青涩完全情有可原,谁的第一次尝试就是完美无瑕、无可挑剔的呢?反而,张淼怡能演出林黛玉那几分味道,对于一个新人演员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总而言之,《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并没有传言中的那么糟糕,它拍得不拉胯,再加上原著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动人故事,所以也有观众表示看这部电影看哭了。评价电影还得客观,对待新人演员也得宽容,听风就是雨可不是一个保持理智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