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除三害》里,阮经天为什么不是周处?

3月1日上映的《周处除三害》,给了不少人惊喜。

该电影讲述了通缉犯陈桂林(阮经天 饰)以为自己罹患肺癌,生命将尽,于是决心效仿周处,在临死之前除掉通缉榜上排在自己前面的两大通缉犯,以期扬名留史。电影上映第三天,票房突破1亿元,豆瓣评分8.2。细节满满的情节,也引来不少网友“拿着显微镜看电影”。

“周处除三害”是什么典故,陈桂林真的成功模仿周处了吗?电影里又有哪些别有深意的细节?

典故里的周处什么样

“周处除三害”出自《晋书》和《世说新语》。

根据《世说新语》版本所言,周处字子隐,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人,东吴亡后仕西晋,往西北讨伐氐羌叛乱,最终身亡沙场。周处年少的时候凶悍横暴、任性气盛,被乡里人认为是个祸害,加上义兴江水中有一蛟龙,山里有一跛足老虎,都常常侵凌百姓,于是当地人称之为“三横”,其中以周处最有害。

有人游说周处杀虎斩蛟,其实是盼望“三横”能只剩周处一横。周处也真的这么干了,他杀了老虎,又下水和蛟龙搏斗,蛟龙在江中游了数十里,周处紧跟着它,如此三日三夜过去,大家以为周处也死了,就互相庆祝。

没想到周处真的杀了蛟龙,活了下来,听说乡里人在庆贺,才知道自己在他人眼中也是祸害,于是有了改过自新的想法,但又觉光阴已经虚度,怕自己“终无所成”,最终一高人指点他:“古人说,白天学到至理,就算晚上死了也不遗憾,何况你的前途尚可。而且,做人只怕不能立下志向,何必担心美名不能彰显呢?”周处改过自励,“终为忠臣孝子”。

《晋书》的说法和《世说新语》略有不同,《世说新语》里的周处并不知道自己有多坏。按照《晋书》的说法,周处虽也是被他人劝去杀虎搏蛟的,但他知道自己为人所恶并且想改,且周处在去之前,就被父老明确告知“你是三害之一”了,只是在与蛟龙搏斗并胜利之后,周处才知道乡里人有多怨恨害怕自己,然后寻得高人,在劝说之下改过自新。

不管是哪个版本,电影男主陈桂林和周处都是有相似之处的,但也不完全一样。

首先陈桂林本身名列通缉犯榜单第三,说明他确实也为恶不少,若将排名前三的通缉犯称为三害也无不可,这一点和“为乡里所患”“暴犯百姓”的周处相似,都是三害之一。不过陈桂林知道自己有行恶事,还被通缉,但《世说新语》的周处看起来并不知道自己有多坏,而是直到乡里人都庆祝自己死了,才后知后觉。

其次,二人行为动机不同。陈桂林杀其他两个通缉犯是以为自己命不久矣,再加上奶奶去世,他的行为可以无所顾忌,为了人过留名,让大家记住自己,才选择去杀其他两个通缉犯,与其说他是为了惩恶扬善,不如说他是为了留下大名,而周处去杀虎搏蛟看起来就是被他人“忽悠”的。

图源:电影截图

再者,二人背景也不一样。电影中未交代太多陈桂林的家世背景,只呈现陈桂林和奶奶相依为命,可想而知应该是比较普通的。

周处的祖父周宾是三国东吴咨议参军,后转广平太守,周处父亲周鲂是东吴名将,任鄱阳太守,封关内侯。可以说,周处的家庭背景相当不错,而他之所以年少时成为三害之一,甚至可以说三害之首,是因为少年时期缺乏好的引导,加上他原本就身强体壮、舞刀弄枪的,才致横行霸道。

最后二人的结局也大不相同。陈桂林最终被执行死刑,他是否真的如愿留名也难定论。而根据《晋书·周处传》,周处纵然曾经“暴犯百姓”,但仍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在幡然醒悟后也确实变了样,变得“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最终战死沙场,后人对他的评价也还是有比较积极的一面。

虽然陈桂林嘴上说着周处除三害,但他和周处还是有很多不同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