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之下》的三重议题:声量不大但更需要被听见

《白日之下》呈现出了“香港制造”另一重温情平实的底色。

黄启哲

比起声势浩大却愈发平庸同质的香港商业类型片,正在上映的《白日之下》一如它聚焦的群体——孤老残障,声量不大但更需要被听见。得益于去年亮相上海国际电影节所打下的口碑基础,影片在社交平台激起了不少的讨论。

过往港片以奇情凌厉刺激见长,可警匪金融传奇终究与普通人生活相去甚远。《白日之下》呈现出了“香港制造”另一重温情平实的底色。导演简君晋尝试在106分钟里展开三重议题的讨论:对虐老事件本身的追问——揪出个案后能否重视机制弊病;对家庭层面“老有所依”的希冀——我们谁都会成为老人,敬老理当是敬未来的自己;对新闻调查日渐式微的关切——叩问与守护真相的执笔仗剑,又该由谁来守护。

诚然,作为新人导演,简君晋对于这三重议题的分配驾驭和认知体悟,还有局限。这致使情节比例安排有失当之处,主题叙述对象也有着明显的犹疑,于残酷中升腾起的暖意,也稍显意蕴不足。

但,就如简君晋的自陈:电影未必可以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向世界提出问题。以《白日之下》为代表的聚焦社会现实、关注普通民众的创作,正成为香港电影的创作显流,于感喟港片夕照余晖的唏嘘中,透出一声温柔坚定的宣言。这,足以令人欣慰。

事关尊严

《白日之下》尚未起笔,就在蓝天空镜下,亮明了自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身份。杂糅了香港本土三家照护机构的四个真实社会事件,影片将残疾人护理院恶劣伙食卫生、养老院露天洗澡、八个月六人离奇死亡与残障院前院长侵犯智障女孩等白日之下的社会疮疤,经由记者凌晓琪的卧底调查次第揭开。

影片没有依靠设置悬念、营造恐怖去推进叙事,而只克制地留了一个“钩子”:老人们被摁在轮椅强行缚住双手,一个接着一个,是被护士推向哪里?谜底在影片中段便揭晓,成为凌晓琪获得实质证据得以刊发报道的转折点,也是影片营造的第一个情绪高点——老人们每周一次的所谓洗澡,是有如牲口一般全身赤裸,在天台集体接受护工洒水枪的喷洒。多角度平移的局部特写慢镜头,配合悲怆的配乐,影片在这一桥段调动多种情绪渲染的手段,强调老人被视作家畜般尊严全失的场景。

从视听层面考量,不管是片中的媒体曝光效力,还是故事外的影像艺术加工,光天化日之下对群体的作恶,比对个体实施的隐蔽虐待,更具有视觉冲击力。不过,这样的处理也带给观众一些困惑。对比整部作品的克制,此刻的影片高潮来得稍显刻意。而从虐待程度来看,前有虐打老人,后有院长性侵智障女孩,人身安全遭受凌辱难道不比尊严受损更令人痛心疾首么?

这样的困惑或许可以引向另一层现实思考:更严重的侵害理应获得更优先级的重视和解决;可次优先级的问题,不该被搁置甚至被选择性遗忘。哪怕老人行动不便甚至失去自理能力,但他们仍旧渴望并需要拥有尊严。这也是为什么影片里对食用过期食品、遭受身体虐待已然麻木的老人,在被推去洗澡时仍选择挣扎反抗。这事关生而为人的尊严,是在所有机能思维退化时,唯一可以守护的。

事实上,民营机构虐老的话题,于一众聚焦打黑、反诈、禁毒等题材的商业类型片中,何尝不是被长期置于艺术创作的“次要优先级”?但正如观众的体验——能够填补创作题材的盲区,进而引发关注思考,本身就值得珍惜。在社会老龄化问题日趋显著的当下,如何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与我们每个人休戚相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