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之城》总制片人杨文红:用影像记录时代

由滕华涛执导,白宇帆、于和伟等主演的电视剧《城中之城》于2024年二季度播出后,收视率突破3.8%,创造2024年中国视听大数据单集收视率最高纪录,荣获全国宣传系统最高奖“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被誉为“硬核”现实主义代表作品。《城中之城》出品人、总制片人、兴格传媒董事长杨文红因为独具慧眼地发掘了金融题材文学作品的影视化可能性,在创作上不顺从“流行”,突破同类题材的惯常表现形式,以冷峻硬朗的现实主义风格刻画大时代下立体的“灰度人物”,最终获得了新京报2024“年度制片人”称号。

杨文红是一名深度参与到剧集创作的总制片人,她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坦言,《城中之城》这本小说当初最打动她的就是小说的特殊气质和塑造的新人物。复盘《城中之城》的创作过程,她愈发坚定了作品要有所表达,要与对的人合作,同时要坚决去攻克难点,因为创作中遇到的难点往往就是作品最终呈现的亮点。

新闻从业经历让杨文红主导的影视作品具有一种“新闻选题”的敏锐度和洞察力。她在影视创作上主张“用影像记录时代”,坚持以现实主义表达进行创作。在她眼中,影视创作本质上和解数学题是一样的,只不过创作者是在用文字和戏剧去解题。《城中之城》之后,她打算接触一些更宏大的题目,例如:将北大历史系教授罗新的《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和作家蔡崇达的《命运》进行剧集改编。

《城中之城》总制片人杨文红:用影像记录时代 -1

《城中之城》塑造了赵辉等立体角色。

创作就是要塑造新人物

赵辉这一形象具有现代美学意义


《城中之城》改编自鲁迅文学奖得主滕肖澜的同名小说,以2018年前后国家金融改革为背景,全景式地展开银行、证券、信托、投行、地产等金融相关领域里各色人等的命运沉浮。通过刻画赵辉(于和伟饰)和陶无忌(白宇帆饰)这两代银行人在特定历史时期面对环境变化和自身困境做出的选择和人性博弈,折射出金融改革时代的奔涌浪潮。剧中最让人印象深刻并感触良多的,是身为深茂行副行长的赵辉。作为一个有才华有能力,有理想也有原则的银行高管,却因为工作和生活上的双重打击最终走入绝境,他的悲剧命运令人扼腕、发人深省。

赵辉突破了传统影视剧里“非黑即白”的人物形象,呈现出复杂的光谱,被评论者们定义为“具有现代美学特征的灰度人物”,他的这种充满纠结和犹豫的“灰”因其真实而打动观众。这一“灰质”让赵辉成为了中国影视长廊里的新人物。杨文红回忆,她是在2019年第一次读到《城中之城》的小说,当时一下子就被小说的特殊气质和人物打动了,尤其是赵辉。 “他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底色的人,一个以自己才华自傲的人,一个珍惜自己‘白衬衫’的人。他有足够的智慧能够轻易看穿各种‘围猎’的手段,根本不接招。但他也是个有软肋的人,过不去亲情的困境。这种矛盾集于一身,让整个人呈现出一种‘破碎感’。”

杨文红看过很多小说和剧本,深知讲故事的手法可以多种多样,但一部小说、一个剧本能否让人记住,最终还是看里面有没有打动人的新的人物、人物关系和美学特征。“《城中之城》(小说)在这方面特别突出,看完你会放不下这个人物(赵辉),也不能把他抽出来放到其他的背景里。他是一个全新的人物,我们搞创作就是为了塑造新的人物。想清楚这一点,其他那些困难都是技术性的困难。“赵辉是这个时代的具有现代美学特征的某种典型人物,他的身上集中了这个时代的一些典型困境,把这个人物做出来,有时代意义。”

导演滕华涛和主演于和伟都是杨文红心中的第一人选。她跟滕华涛认识时间颇久,合作过《蜗居》《浮沉》,相当了解他的风格和能力。“滕导最擅长的就是批判现实主义,他能看到这里边(《城中之城》)的好。有很多东西我们都不需要多说,因为大家对好的判断和认同是一样的。”演员于和伟在《历史的天空》和《岁月》的表演给杨文红留下深刻的印象,深深感到这是一位好演员:“于老师的表演具有相当的厚度和宽度,赵辉这样的复杂人物需要于老师的再创作。”她唯一担心的一点,是赵辉这样一个“灰度人物”会不会让演员方面有所顾虑,但敬业的于和伟在与主创见面之前就认真看完了小说和二十集剧本,跟主创们聊了十分钟就决定出演。“我想,于老师也被角色吸引了。”

《城中之城》总制片人杨文红:用影像记录时代 -2

于和伟将角色赵辉塑造的丝丝入扣。

下笨功夫搞创作

迎难而上才能出好作品


在《城中之城》之前,聚焦金融题材的国产剧几乎是空白。原因之一在于这类题材有较高门槛,创作者需要下大功夫吃透题材背景、打破门槛,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观众去看真实背景下的真实故事。《城中之城》项目启动之初,这道“门槛”就给杨文红带来过困扰。她找到滕华涛,说有个金融题材的选题想要聊一聊,滕华涛本能地以为是金融职场剧,就婉拒了。之后不久,滕导在与滕肖澜谈《心居》创作时看到了滕肖澜的《城中之城》,又回来找杨文红继续聊。“我还跟他开玩笑说,不是不拍吗?他说那是你表述不清,当时不知道说的就是这部小说。所以,即便是滕导这样经验丰富的导演,刚开始听到‘金融’两个字,也会天然以为是职场剧,直到看了小说才明白这是一部突破职场剧、行业剧、都市剧,直指人心人性的作品。”

今天,剧集《城中之城》是一部风格冷峻的硬核现实主义作品,但它在最初创作路径的选择上其实可以相对讨巧,比如做成一部偏重都市生存奋斗的职场生活剧。“可能更容易、更快,但是却丧失了打动我们的具有某种锐度的文学性”,曾经担任上海广播电视台副台长、东方卫视总监的杨文红用电视节目的录播和直播来打比方:“如果电视节目是录播,你会想反正说错了演错了还能重录,这么想之后人的状态可能就会有些松。直播的话,所有人精神头全调动起来了,会以100%的精力去攻坚。所以创作上一定要往难的地方走,被逼到那个份儿上,创作力就会无形中被推到了最高水平。”杨文红认为,容易的路容易出平庸的作品。创作上遇到的难点往往也是作品的特点和亮点。“创作就是做笨功夫上难度。要做这种硬核现实主义作品,就得一个一个难点地去攻克。有时候自己暗自庆幸绕过了难点,结果回头还是要补课。”

如今复盘总结,杨文红最满意的一点是这部作品体现了创作的初心。“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和对的人合作。只有大家都真心热爱,才能共同创作出好的作品。从这点来说,我们是幸运的。”在《城中之城》的片场,导演、编剧、演员等主创们只讨论创作,其他安排都围绕创作进行。于和伟曾跟杨文红、滕华涛提议赵辉跳楼的戏放到最后拍,因为只有跟着角色的时间线推进到那里,他才能更好地表演出角色在那一刻的状态。“我一听马上理解了,说好,那就放到最后一场。我们最后一阶段的戏差不多是顺拍的,这意味着会增加一定的成本。但是为了成就好作品,我们愿意这样做。于老师后来感慨说,很少有制作方愿意这样做。”回想从剧本到播出的四年过程,杨文红对记者说,“我深深感到,遇到专业而纯粹的创作伙伴,是一种幸福。”

《城中之城》总制片人杨文红:用影像记录时代 -3

《城中之城》只是杨文红带领下的兴格传媒现实主义创作尝试中的一步。

以影像记录时代

用现实主义“解题”


杨文红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新闻媒体出身,曾任上海广播电视台副台长、上影集团副总裁,2015年年底离开体制创立了兴格传媒,2016年公司正式启动,从事影视剧制作等业务。其创业的时间线恰好与网络视频平台崛起、网剧高速发展的十年高度重叠。她坦言,当年刚接触网剧制作时,自己有过一段困惑和迷茫期。当时她拿到的一些剧本,按照在电视台时选剧的标准会觉得还应该再打磨。可那时候观众对剧集的需求是巨大的,也是急迫的。许多她认为不够成熟的剧本拍成网剧也受到了欢迎。“那时候,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并在不短的一个阶段里一直处于自我反思的状态。”

在认真观察行业,度过困惑期之后,2022年她给自己定了一个年度字:勇。决定亲自下场。“我们做过不同类型的选题,但是反思之后,我觉得做一些个体命运与时代关联的表达可能是我们公司应该坚持的,也可能是我们的长项。之前我们这类代表有《上海女子图鉴》《谁说我结不了婚》《加油!妈妈》,但是锐度深度还不够,我们应该保持并深入发挥我们新闻人出身的敏锐性和思考力。所以,我们把公司的创作SLOGAN改成了‘用影像记录时代’。《城中之城》正是这一创作理念下的产物。”

从文学IP发掘到剧本呈现,从寻找合适的导演、演员到参与拍摄期间的重要讨论和决策,她深入参与了剧集的内容创作,这也成为她独特的个人风格。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只要聊到具体的创作,她的语调会变得格外兴奋。在她看来,影视创作本质上跟解数学题是一样的,只不过创作者是在用文字和戏剧去解题。不管是哪种方式,解题都是让人兴奋的过程。《城中之城》之后,她计划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去理解一些更宏大的“题目”——把北大历史系教授罗新的《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和作家蔡崇达的《命运》改编成剧集。

新京报记者 杨莲洁

编辑 佟娜

校对 张彦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