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映的丹尼斯·维伦纽瓦(Denis Villeneuve)的《沙丘》是对原著作者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充满秘密和危险的沙之行星近乎完美的大荧幕呈现。随着主角保罗·厄崔迪的复仇在近日上映的《沙丘2》中进入高潮,这一视听奇观甚至更上层楼。此续作更好地平衡了导演风格化的电影叙事与大众观影习惯之间的张力,剧情的推进节奏更快,并引入了更多角色。不过,在英雄之旅的表象之下,徘徊不去的是权力与狂热的阴影。
视听世界的成熟与克制
丹尼斯·维伦纽瓦的《沙丘2》毋庸置疑是一部为大荧幕量身打造的电影。前作《沙丘1》只有30%的篇幅采用IMAX格式拍摄。观众只能“浅尝”阿拉基斯(Arakkis)行星漫天黄沙的景色。本部续篇的镜头则全部采用IMAX画幅,配合原著小说后半段的高潮剧情,进一步呈现出独特的视觉奇观。但是单凭“大场面”本身,还无法准确概括《沙丘》电影系列的感官魅力,如何将原著文字的力量转译为视觉的呈现,向来是《沙丘》影视改编的难点之一。而维伦瓦纽成功地克服这些障碍,为观众交上了一份完美答卷。许多观众表示,《沙丘2》完美还原了他们阅读小说时脑中呈现的场景,这既是在颂扬导演的才华,也是对他忠于原作的肯认。
经过十几年超级英雄电影的视听轰炸后,昂贵特效所堆砌的好莱坞流水线大制作电影正逐渐失去对观众的号召力。在过去的一年,无论是漫威影业的《蚁人3》,还是DC宇宙的《海王2》,都只获得将将回本的票房成绩,靡费甚巨的《闪电侠》与《惊奇队长2》更是商业成绩惨不忍睹。当技术和视效不再为作为整体的电影服务,不再是电影人内心愿景和激情的外在呈现,它们就单纯地沦为替粗劣的剧本、漫不经心的表演和为一塌糊涂的剪辑善后的糊裱匠。
《沙丘》系列的成功是这种懒惰行径的反面。电影中的特效场面和整部电影的美术风格几乎无缝衔接,无论是厄崔迪家族母星卡拉丹充满水气的暗青色调,还是阿拉基斯被沙尘统治的亮黄色,维伦瓦纽都十分注意其视觉呈现在塑造世界整体性上的作用,避免了某些大片观感中难以抹煞的“棚拍气息”。当观众感到华丽但缺乏意义和功能的背景奇观,与故事和人物缺乏链接时,沉浸感自然也无从谈起。《沙丘》中充满了角色与环境互动的细节。沙漠元素不只是故事的舞台,也是其核心。正是统一的审美元素,将特效制作的“宏观”与近景舞台的“微观”,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融贯的造景。哪怕电影中的巨物机械有着丰富的细节和建模,导演也会为了沙漠的质感呈现,把他们隐藏在尘暴中。沙虫场面的震撼性,同样离不开电影中反复呈现的沙锤敲打沙漠的音画配合与铺垫。
电影营造沙丘宇宙的“异域感”,也较少通过无节制地呈现特效奇观,而是通过道具与审美,从细节中传达给观众。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电影中兼具复古感、科技感与生物质感的扑翼机,与星战系列中一眼就可以辨别出的科幻与未来气息的X翼战机或钛战机不同,《沙丘》中扑翼机同时呈现出质朴和精巧两个看似相互矛盾的特质,完美应合了原著世界观中先进的技术与倒退的社会组织诡异共生的设定。
在《沙丘2》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新设计,比如通过录音在金属板上自动蚀刻日志的装置,将矛盾要素融为一体,在熟悉中融合陌生,可以轻易让观众感到自己在体验遥远宇宙中的“别处”,而非我们自身可能的过去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