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请带我回故乡》专家观摩座谈会在京举办




近日,由李智执导的电影《请带我回故乡》在京举办专家观摩座谈会。影片改编自作家鲍十的获奖小说,是中国文联2023年的资助项目,由张雨绮、冯绍峰、刘佩琦、单禹濠、王子妍等主演。

电影《请带我回故乡》专家观摩座谈会在京举办 -1

《请带我回故乡》专家观摩座谈会现场图

本次座谈会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等主办,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焦宏奋、中国电影家协会民族电影委员会会长马维干、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网信处处长王纯、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胡建礼,著名编剧导演侯亮、向往,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产业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玉卿等专家学者和影片导演李智围绕影片的主题和创作特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电影《请带我回故乡》专家观摩座谈会在京举办 -2

《请带我回故乡》导演 李智

影片观摩后,导演李智首先向各位专家和媒体介绍了电影创作的背景。电影改编自《我的父亲母亲》作者鲍十的小说《子洲的故事》,相较于原著的纯净风格,电影改动较大。影片以孩子子洲的第一视角展现成人世界,以亲情为主线,探讨爱与希望。故事中,父亲代表精神家园与文化,网红母亲象征快餐文化,爷爷则是传统文化继承人,聚焦孩子在三种文化中的选择。同时,影片围绕“回归与守望”展开,探讨人们为何要回到故乡,触及在大城市拼搏者的故乡情结。

回归与守望的主题

电影《请带我回故乡》专家观摩座谈会在京举办 -3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  焦宏奋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焦宏奋认为,电影主要包含三条核心线索:其一,聚焦城乡流动中的家庭情感。影片中,落后地区长辈“盼子女走出大山、在城市扎根”的普遍愿望在中国传统农村“根深蒂固”。而在城市创作艰难、多年疏于归家的儿子,内心“向往回家却回不去”,直至临终仍坚持魂归故里,有相似经历的观众能深刻共鸣。影片精准传达了这类群体“报效家乡与父母的淳朴愿望”。其二,关注留守儿童与中年困境。影片揭示了城乡流动中中年群体的两难:他们在城市“精神与经济皆不幸福”,返乡又因“两头不认”而倍感沉重,导致对长辈与子女的关爱缺失,这条线索“感人且沉重”。其三,涉及乡村文化传承议题。于老爷子率领锣鼓戏团队,将其视为“精神家园与文化圣地”,渴望申报非遗、传承下去。

电影《请带我回故乡》专家观摩座谈会在京举办 -4

中国电影家协会民族电影委员会会长  马维干

中国电影家协会民族电影委员会会长马维干指出,影片以浓郁的地域文化质感引发强烈共鸣,镜头下的安徽山水“像水墨画一样”,黄梅戏、锣鼓队等元素及“仙胡台”、桌上寓意“终生平静”的钟、瓶、镜,对联和桌椅摆放,都让人倍感熟悉。影片对亲情的刻画很感人,展现了海平与子洲、海平与养父两对父子情。影片从儿童视角讲述故事,比将孩子卷入大人苦难的儿童片好,子洲想要地图、父亲编故事带他回鹰嘴坡的设计,情感表达纯粹而有力,体现了回归与守望的主题。

电影《请带我回故乡》专家观摩座谈会在京举办 -5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  宋智勤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认为,影片聚焦城乡回归与融合,兼具儿童视角的纯真与成人视角的现实关照,实现了“儿童能看、成人共情”的双重效果。影片的文学意蕴深厚,祖孙三代的情感线(父亲在城市的挣扎、爷爷对传统的坚守、孩子的文化选择等)虽复杂却脉络清晰。尤其“海平死后骨灰归乡”与“子洲继承遗志”的情节,深刻诠释了“出走与回归”的永恒命题。老戏骨刘佩琦的表演撑起了影片的质感,儿童演员也展现出自然生动的状态。影片的音乐制作精良,与安徽山水画面相得益彰,整体在时代性与亲情表达上均有可圈可点之处,是一部兼具思想性与观赏性的作品。

文化与亲情的双重传承

电影《请带我回故乡》专家观摩座谈会在京举办 -6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  张卫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从文化错位、寻找、亲情传承三方面解读影片。文化错位上,影片展现传统文化中“光宗耀祖(出仕不回)”与“落叶归根(回归故乡)”的矛盾,又有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感情撕裂和断裂的矛盾。在寻找的主题上,寻找的核心是 “鹰嘴坡”,它关联主人公身世,是老人不愿提及却让儿子追寻的地方,因父亲未实现光宗耀祖而未归,成为故事悬念。亲情传承是矛盾的解药,如孙子的亲情打动爷爷,允许骨灰回归,手艺也随之传承,体现亲情与传承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重要性,有第四代电影的历史伤感和现实主义表达。

电影《请带我回故乡》专家观摩座谈会在京举办 -7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  赵卫防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赵卫防认为该影片主线是寻找“鹰嘴坡”,几组人物关系的展示表明,这不仅是寻找乡愁或治愈之旅,更是寻找生命源动力与情感归宿。影片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力量,主题曲和片尾曲动人,蕴含传统文化规劝与表达,如中国式亲情中父母养育、子女尽孝,以及非遗所代表的精神家园,这与当前国家高度重视非遗以寻找民族精神家园的理念相契合。

电影《请带我回故乡》专家观摩座谈会在京举办 -8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  胡建礼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胡建礼认为,影片是抒情且以情动人的作品,核心表现当代乡愁,展现出闯荡者“没成就不好意思回去”的普遍心态,契合众多从农村到大城市打拼者的情感,具有现实意义。影片音乐下足功夫,配乐、插曲尤其是结尾歌曲为量身定做,与叙事节奏高度契合,强化了抒情氛围。人物塑造上,刘佩琦饰演的爷爷和小孩角色刻画生动,为影片注入真实可感的情感力量,是一部能引发城市漂泊者强烈共鸣的现实题材佳作。

城、乡双重身份的反思

电影《请带我回故乡》专家观摩座谈会在京举办 -9

著名导演编剧  侯亮

著名导演编剧侯亮认为影片制作用心扎实,闪回场景如年轻刘佩琦的戏份虽耗时仍精心呈现,儿童演员选择与调教专业,形象气质贴合影片。作为摄影出身的导演,镜头运用丰富,转场技巧娴熟。音乐制作用心,与影片的治愈文艺调性相得益彰,整体呈现出“用心、扎实”的作品质感。

电影《请带我回故乡》专家观摩座谈会在京举办 -10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网信处处长  王纯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网信处处长王纯认为影片以深厚的文学性为基底,赋予作品深刻的人文内涵。电影聚焦“心灵皈依”这一核心命题,通过作家海平的故乡情结,探讨了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心越来越空”的精神困境,契合中国文化“精神内守”的传统哲思。影片聚集冯绍峰、张雨绮等一线演员加盟,既体现了导演的号召力,也印证了剧本的吸引力,展现出创作者的艺术追求。整体而言,影片深沉耐思,或能引发人文思考类观众共鸣。

电影《请带我回故乡》专家观摩座谈会在京举办 -11

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向往

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向往提炼了影片的三个闭环:一是两次死亡,从“鹰嘴坡”走出的于海平与当地留守儿童幺妹离世,二者分别代表外出者与留乡者,死得可惜。二是两次开窗,第一次被解读为于海平灵魂欲归故里,却传入城市声音;第二次是老于想迎接儿子灵魂,孩子独自承受悲伤,前妻却毫无悲戚。三是网红母亲,从在城市艰难卖货,到回故乡直播卖蘑菇,成为城乡产品桥梁。这些闭环呈现了肉体与灵魂归乡的艰难,拉近了城乡空间距离,但在人物关系、情感推进和主题表达上仍有提升空间。

电影《请带我回故乡》专家观摩座谈会在京举办 -12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产业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玉卿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产业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玉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电影探讨了现实中人们在城市与故乡间的艰难抉择,触及“留不下灵魂的城市,容不下肉体的故乡”的普遍困境。“鹰嘴坡”承载复杂情感,是角色被遗弃与获得新生之地,影片文学性强、内涵深刻,对人内心触动大。影片还涉及文学性与电影表达的融合,导演试图通过多种手段呈现原小说力度,同时展现了亲情传递与情感成长,希望该片能得到更多广泛的关注,引起更多观众的思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