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重映,95分钟超长配乐,你可听见宇宙的弦音?

通过物理,你能听见宇宙的弦音。

3月1日,《奥本海默》在国内重映,携13项奥斯卡提名归来。其中一项提名,是最佳配乐。

比起影片中绚丽的光影,深刻的主旨,物理学的群星,音乐似乎甘当配角。

但95分钟的超长配乐,多达24曲,构思之精妙,启发之深远,同样值得称道。有人说,没有配乐,电影也将失色,有人听到泪流满面,全身战栗。

《奥本海默》剧照

用音乐演奏一场核爆

物理物理,万物之理。

最像物理的乐器是什么?大学一堂物理课上,老师曾这样问我们。

当然,每人各有答案。有人说钢琴,工整又优雅,有人说,铜管乐器如萨克斯,深沉而理性,有人说是提琴,变幻莫测。

《奥本海默》给出的答案,是小提琴。

小提琴,不过四根琴弦,奏出变化万千的乐句,可激越,可凄怆,可威严,可躁动。而它音色尤为尖亮,穿透力极强。

Quantum Mechanics与Can You Hear The Music两首配乐,贯穿了奥本海默求学到研究核弹的历程,均以小提琴为主乐器,辅以电子合成器。

两曲连着听,像在演绎人物心迹,更是在演奏一场物理过程。

起初,音符那样的灵动自由,乐句飘浮在空间之中,像粒子的波动,给人稍纵即逝又捉摸不定的印象。

《奥本海默》剧照

随后,音调螺旋式地上升,粒子处于链式反应初阶,原本坚硬稳固的原子核,随音符开始震颤,不安跳跃。

当中子撞上了原子核,原子裂变、再裂变,无数次循环。此刻,音符推进得更急促,音调好像无限上升,积蓄的能量爆发。

同一个乐型反复出现,轮廓印入脑海,规律愈来愈鲜明。人们对核裂变,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直到合成器如闷雷响起,乌云倏忽降临。压迫而来的沉重旋律,反复震荡之下,几乎吞没了小提琴,弦乐愈发急躁。

此时,两条主线已清晰:小提琴代表智慧和人性,合成器代表核爆的巨响,科技与人性不断角力,纠缠博弈,走到厄运与救赎的关键时刻。

在极不规律的音符中,人类站在失序的边缘。不过,配乐构思仍有规律可循,一如物理世界,皆有律可依。

比如Destoryer Of Worlds一曲,与Can You Hear The Music互为呼应。两曲均以轻快的弦乐起始,声音逐渐加速,再引入合成器,最后以重锤似的打击乐,让不稳定推至极点,制造压抑的紧张感,预示人类命运。

“有些乐句的命运,将和我们的心灵联系在一起,展现它那看不见的启示。”普鲁斯特曾说。这位文豪的作品,曾让奥本海默走出抑郁。

《奥本海默》剧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